

连续阴雨天气是温室大棚种植的“大敌”—光照不足会导致作物光合作用减弱,出现徒长、落花落果、产量下降等问题。此时补光灯就成了“救命稻草”,但不少种植户因使用方法不当,不仅没起到补光效果,还可能伤害作物。今天就来梳理连续阴雨天气使用温室补光灯的5个关键注意事项。
一、抓准补光时机
补光灯不是“越晚开越好”,也不是“全天开就行”,关键是抓住“提前干预、适时补光”的时机。若等作物已出现明显缺光症状(如叶片发黄、茎秆细弱、花芽分化少)再补光,恢复难度大;而盲目全天补光,既浪费电能,又可能打破作物生长节律。
通常连续阴雨第2天起开始补光,此时作物虽未出现明显症状,但光合作用已受影响,提前补光可维持正常生理活动;补光时间选在上午9-11点、下午2-4点—这两个时段是作物光合作用活跃期,补光效率最高,每次补光2-4小时即可(根据阴雨持续时间调整:连续3天内补2小时/天,超过3天补3-4小时/天)。若遇极端连阴雨天(超过5天),可在中午12-13点额外补光1小时,避免作物“光饥饿”。
二、选对光源类型
不同作物对光谱的需求不同,比如叶菜类(生菜、菠菜)需较多蓝光(促进叶片生长)和红光(提升光合效率),瓜果类(番茄、黄瓜)则需更多红光(助力开花结果),若用错光谱,不仅浪费能源,还可能导致作物生长失衡。推荐选择全光谱LED补光灯,它能兼顾红蓝光比例,适配大多数温室作物,且光电转换效率高、发热少,不会灼伤作物;若种植单一作物,可针对性选专用光谱灯。
三、控制光照强度与距离
补光灯的光照强度和安装距离,直接影响补光效果和作物安全。强度不足,作物 “吃不饱”;强度过高或距离过近,会导致作物叶片失水、叶绿素被破坏,出现 “光灼伤”(叶片出现斑点、边缘焦枯)。叶菜类补光强度控制在200-300μmol/m²·s,安装距离作物冠层50-60cm;瓜果类补光强度控制在300-400μmol/m²·s,安装距离60-80cm(挂式补光灯可通过调节吊绳高度控制距离)。若没有专业仪器测量强度,可通过观察作物状态判断:补光后叶片舒展、无萎蔫,说明强度和距离适宜;若叶片蜷缩、颜色变浅,需立即降低强度或拉远距离。
四、注意使用细节
♦避免频繁开关:补光灯启动时电流较大,频繁开关会缩短使用寿命,且作物需适应光照变化,频繁切换易导致生理紊乱,建议每次补光期间保持连续开启,不要中途关闭。
♦定期清洁灯罩:连续阴雨天棚内湿度大,灯罩易积尘、结露,影响透光率,建议每2-3天用干布擦拭灯罩一次,确保光线正常投射。
♦单独回路供电:补光灯功率较大(单灯通常30-100W),若与棚内其他设备(如水泵、通风机)共用回路,可能因电压不稳导致补光灯忽明忽暗,影响补光效果,建议为补光灯单独设置供电回路。
五、搭配配套管理
补光灯需搭配科学的水肥、温湿度管理,才能让补光效果最大化:
♦水肥调整:补光期间作物光合作用增强,需适当增加水肥供应(比晴天少 10%-20%),避免因养分不足导致“光有光合、无养分积累”;可叶面喷施磷酸二氢钾(0.2% 浓度),提升作物抗逆性和光合效率。
♦温湿度控制:连续阴雨天棚内湿度易偏高,补光时可配合开启通风机(每天中午通风1-2小时),降低湿度,避免高湿引发病害;温度控制在作物适宜区间(叶菜18-22℃,瓜果22-25℃),温度过低会抵消补光效果。
♦及时疏叶疏枝:补光前适当疏除作物下部老叶、病叶,减少养分消耗,让光线更易照射到中上部功能叶,提升补光利用率。